+1
-1
喜欢
+1
-1
点赞0


慢养孩子,静待花开
——二团幼儿园张凤霞
中三班的张熙悦小朋友是这学期来的新生,她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四周岁了还不会上厕所,每天都站着拉;吃饭时需要老师喂;午睡时走来走去,时不时发出尖叫;不会穿脱衣服;上课的时候,把椅子动来动去,让椅子作响;玩游戏时,没有规则意识,小朋友们都不愿意拉她的手,和她做朋友。
张熙悦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她是由奶奶、爷爷―手带大的,奶奶对她很宠爱,什么东西都包办,她父母也认为孩子这样的表现是正常的,没有任何问题。当我把孩子的情况向她奶奶说明并希望了解她在家的表现时,她奶奶马上解释说,孩子在家不是这样的,很乖的,在幼儿园吃了什么都会说,还会做操;每天来园,张熙悦的奶奶都是背着她进幼儿园,见到老师了才会把她放下,并且会跟张熙悦承诺说晚上要去哪里哪里给她买好吃的,很早来接她。这些情况我们跟奶奶进行了多次沟通,可奶奶依旧坚信孙女没有问题坚持她的做法,以至于无论我们用什么方法,孩子的行为一直没有改变。我发现问题的严重性,约了张熙悦的父母,把孩子在班级的不良的行为习惯与孩子的父母进行了反映,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幼儿父母却表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孩子长大一点就好了。为了让奶奶和父母清晰地了解到幼儿的情况,老师邀请他们暗地里观察了孩子两天,并且将孩子在幼儿园里的行为习惯用视频的方式拍给了他们看,这时家长才真正意识到他们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的行为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于是主动约见我,我详细询问了孩子0-3岁前的教养情况后,向家长分析了孩子的行为特征,指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1、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很少陪伴孩子,孩子缺少父母的爱。
2.父母的育儿观念陈旧,教育思想落后,方法不正确(只要孩子吃得饱,不闹就满足了。
3、父母从来不看育儿的书,不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成长规律,对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意识不强。
4、孩子从一岁开始,基本上是由父辈来带,爷爷奶奶宠爱有加,不是背着就是抱着,大小便也抱着,三岁前从来没有让孩子自己去蹲着解决;吃饭都是喂的,而且给孩子的承诺无法兑现。
5、父辈用的是传统的带养方式,奶奶说,孩子的爸爸以前也是这样带的,他现在不也一样有好的工作,会赚钱。
6、一家人在带孩子方面很少有沟通,父母回来看到孩子无病无痛就满足了,从来不会过问孩子的能力这方面的事情,也从不关注孩子的性格倾向,只要孩子撒野就立即满足她的要求。
根据分析原因,我决定先从家庭入手;首先我向家长推荐了《3-6岁儿童学习以及发展指南》,并针对孩子现有的情况制定了“孩子的成长方案”。建议家长先就孩子的问题召开家庭会议,制定“家庭养育计划”,包括:制定家规,制定孩子的活动时间表,进步记录表,爷爷奶奶在带养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要求,应该和不应该做的事情,每月召开家庭总结会;其次,要求家长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对话,每天要有半个小时的陪读时间。要善于观察,及时掌握孩子的细微变化,用手机拍下孩子的活动,当孩子做好了一件事情后,要及时给予肯定。爷爷奶奶要及时把孩子的情况告诉孩子父母,一定按照养育规则办事,在教养问题上要达成一致;最后就是要家园合一。放学时我会告诉奶奶今天通过和张熙悦玩了什么游戏,训练了她哪个能力,叫奶奶回家也同孩子玩等等。
接下来,我从幼儿园入手:建立《张熙悦成长档案》,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记录她的成长历程。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特别喜欢绘画,虽是乱涂(每幅画都是打圈),但这能她安静下来。我尝试耐心地询问她画什么,可是她只会笑,说不出什么。于是我每天早上在晨间谈话时,都请几个孩子讲他们的绘画作品,终于有一天,她说出了“棒棒糖”,放学时询问她奶奶,张熙悦是不是很喜欢吃棒棒糖,她奶奶的回答证实了我的猜想。于是我在指导她绘画时,会让她先观察各种各样的棒棒糖,随后给他讲棒棒糖的故事,她也越画越像,越来越开心。在每―节绘画课,我都把生活教育的元素编成故事,加入到绘画前的故事讲述中,我慢慢发现张熙悦上课能认真听,手脚不乱动了,用背推拉椅子的声音也少了。
蹲洗手间拉便便是一件非常让我头疼的事情,她从不自觉进去,我们想出了法子,抓住她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让保育老师掌握好她拉便便的时间,并陪在她身边,给她讲绘本。我们也要求奶奶在家里也按照我们的方法来做,通过努力,她现在大小便拉到裤子上的次数越来越少。张熙悦也非常喜欢娃娃家的游戏,我观察到每当幼儿在玩时,她只是待在旁边看,抓住这一点,在玩娃娃家的同时,我及时地加入,扮演宝宝,让她当妈妈的角色,果然她很投入,借助这一活动,训练她使用勺子,我也把这一方法与家长沟通,让他们在家里也给孩子玩这个游戏,给奶奶喂饭。通过努力她的自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教育是一门艺术,不是三言两语,一两篇文章就能解决的事,归根到底是教育者对待教育的态度。教育是温暖和爱,是尊严和理解,是思考和实践。像张熙悦小朋友这样从小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欠缺的孩子在当今时代并不少见,这与家庭成员的基本构成、经济状况、家长的教育观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教育者,如果不能及时介入,任由孩子发展,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发展。这个案例开启了我对教育的思考:
(一)读懂孩子: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至少具有八种智能,作为家长和教师就要早期辨别出孩子的优势智能及弱势智能,创造机会及时调整教养策略,让孩子在发挥所长的同时,各方面都能得到均衡发展。像张熙悦小朋友,其实是一个“视觉智能”强的孩子,从她的绘画里可见,她对色彩很敏感,喜欢随便涂鸦、喜欢搭建积木、喜欢游戏、喜欢听故事。然而当孩子拿着自己的画给奶奶看时,奶奶说画什么呀,乱七八糟;当孩子吃饭时,追着喂;孩子上学前的大小便,都是奶奶做主。对待这样的孩子,有效的方法是:让孩子多参与各类艺术活动,与孩子一起玩摄像游戏并提供积木、视频等视觉刺激物及各类图画书,经常带孩子参观美术作品展,以故事的讲述,角色游戏来训练孩子的能力。有理论的支撑,我们找到了应对的方法,让孩子在进步。
(二)树立正确的育儿态度。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教育人在养育孩子时一定要有目标,要耐心,要正确理解“爱”,既不能溺爱,也不能有暴力的行为。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惩罚不可能带来孩子行为的根本变化。作为教师不能因为问题孩子就离弃,要善于挖掘孩子的优点和积极的一面,要走进孩子的世界,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每个孩子都是一枝含苞待放的小花,只是花期不同,静待花开,才是最美的。
(三)储备充足的幼教知识。没有储存大量的知识做后备,根本无从下手,特别是在对待张熙悦这样的小朋友的教育问题上,面对家长的着急就会帮不上忙。在与家长共同寻求教育孩子的方法中,幼儿教师要不断的积淀知识和经验,并要具备积极的探索和创新精神,要有沟通的能力。
(四)家园合一。《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在共同教育张熙悦小朋友的过程中,要和家长建立相互尊重的关系,学会正确处理与家长之间产生的不同教育观念,定期给予家长传递科学的教育思考,尽可能满足家长的合理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家长参与教育的热情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