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喜欢
+1
-1
点赞0


教育的实质是从小问题中深度反思
六团幼儿园 潘迪
几十年间,学前教育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儿童发展、儿童教育的观点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可惜这些变化并未到达所有的家长那里,特别是处在南疆的团场幼儿园,更需要我们一遍遍告诉家长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的不同,和他们分享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习、不断探索、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早操的时间到了,我正在组织幼儿热身运动,操场上传来了撕心裂肺的哭声,望眼过去,是我班的新生琪琪,我立刻赶去迎接,却看到了琪琪的全家总动员。
外婆、爸爸和妈妈,全家人面对琪琪的嘶吼无计可施,爸爸凶着脸,妈妈既无奈又着急,外婆眼里还噙着泪,这时,外婆走到我跟前说:“琪琪让我跟老师说,做操时我们在门外看着她”。
这是开学的第十天了,每天早上都会出现类似的情景,一边是琪琪嘶吼的哭声,一边是广播里传来的早操音乐,她的大声哭喊使我们正常的晨间活动也无法进行,这时,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琪琪如此强烈的哭闹、反抗呢?能够用什么办法使这个有些倔强的小姑娘喜欢上幼儿园呢?
有了问题便有了导向,放学时与琪琪的家长进行了深度交流,从琪琪的成长经历到家庭背景,我初步了解了琪琪哭闹的真正原因,琪琪从小由外婆一手带大,外婆对琪琪有求必应,极度宠溺,甚至有时如果不满足她的需求,她就会大哭大闹,外婆看到孩子一哭就心疼,所以都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满足琪琪。问题就这样产生了,琪琪已经习惯了用“哭闹”的方式征服家长,稍不如意就哭闹不止,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种习惯,全家人对此既无奈又着急,束手无策。
回忆起琪琪在园的表现,发现她在幼儿园里从不主动与其他幼儿交往,朋友少,不合群,与别人发生冲突也不会自主的想办法解决,唯有大声哭泣,坐等老师的帮助,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根本原因还是在家庭教育上,3岁5个月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意识,琪琪的哭闹不仅仅是分离焦虑这么简单,不是因为担心、恐惧、伤痛而哭泣,只是把哭闹作为自己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
这种手段也用到了与他人的交往中,动不动就用哭闹来解决问题,这种方式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班的三位老师一次又一次的与家长沟通、交流,慢慢的家长意识到其家庭教育中的却有不当之处,从而导致了琪琪不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
家长迫切的期待与我们同步教育,以此改变琪琪的不当人际交往方式。首先,我们采取了正面教育的方法,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我们鼓励琪琪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比如:他想要玩老师手里的玩具,在她看着老师哭的时候引导她“是想要手中的玩具吗?”引导她说话,表达想法,此时,她会哭着喊:“要”。“除了哭鼻子还能想到怎么样去得到老师手里的玩具呢?”在她耳边轻轻地重复那一句:“老师,可以给我玩儿一会儿吗?”一开始她不理睬,但是重复了11遍之后,她停止了哭泣,睁着眼睛看着我,我也目光坚定有礼的回应她,并再次重复那一句“老师,可以给我玩儿一会儿吗?”她思考了一会儿,小声的说“老师,给我玩儿一会儿”我开心的把玩具放在她的手里,并且告诉她:“原来想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需要大声说出来呀,这个办法真好!”就这样,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无论家里还是幼儿园里,同步教育,耐心指导,每一件事都这样鼓励她表达,大声地说出来。强化正面教育模式,使她感受到哭不能解决问题,促使她思考如何表达需求。就这样,琪琪有时候可以得光荣的小奖牌,感觉很骄傲,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通过这种正面的教育,琪琪哭闹的次数慢慢少了,家长看到琪琪的变化也很欣慰,在家里也不再事事依顺她,琪琪在家哭闹的现象也渐渐少起来。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琪琪虽然现在还是偶尔哭闹,但我相信,只要家园配合,共同努力,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一个不哭的,喜欢帮助小朋友的琪琪。
通过这样一个个小小的事例,我发现自己在成长,而这种成长更多的是来源于对教育深度的思考,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深挖问题的根源才能找到突破点才能找到根源所在,或许小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就代表它是无法攻克的难题。所谓的教育就是要在这种普遍存在,人人都知道人人都无奈的问题上下功夫,反思、寻找、交流、结合专业知识诊断出哪里出了问题,查找资料,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症下药,才是教育的实质所在。正如陈校长所说过的:教育是一种唤醒。我们通过教育,对自己的文化进行辨别、选择,去芜取精,传授给下一代,让文化借生命得以创新、更新,让生命因文化而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