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喜欢
+1
-1
点赞0


帮孩子走出孤僻,融入集体生活
第一师百花幼儿园 许秀蓉
从事幼儿教育近30年,接触的孩子成百上千个,每一个孩子都是我内心深爱的。曾经带过一位小男孩,叫成子睿,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想法很多。刚来我们班的时候,不喜欢说话也不和同伴一起交流,总是一个人默默的在边上玩儿。他在玩的时候,我会时常关注他,然后我发现经常有小朋友来告状,我询问他,他很诚实的告诉我,我就是打了他们。我会继续询问为什么要去打别的小朋友,他告诉我他不是打小朋友,他就是喜欢他们想去碰碰他们。经过这件事情,我和家长也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孩子在家也很听话,他的行为在他看来不是打人,在他的意识里,这不是打人,这是他对同伴喜欢的表现。通过这件事情我就更加关注他,每天我会和他一起沟通,带他和小朋友一起玩,让他尽快融入集体生活。过了一阵子,发现他喜欢挖人,每天都有不同的家长对我说他打小朋友,又和家长进行了一次沟通,孩子在家有时会很任性,情绪不稳定。而孩子的任性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是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对孩子过分宽容和娇纵的结果,他的任性性格是在父母的宽容、娇纵下慢慢形成。也是家长不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他在家提出的任何要求,家长都无条件满足。他的父母也感到无奈,束手无策,于是对孩子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导致任性的形成。
经过和家长的交流探讨,我们分析了成子睿任性的原因,并和家长达成共识,家长也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我对家长提出建议,当孩子在家提出不合理、过分的要求时,家长应注意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给孩子把道理讲清楚: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对,怎样做才是对的,帮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的是非观念正是在学习处理各种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采取转移、冷处理、适当惩罚等方法把难题巧妙化解,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任性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不要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对待孩子的任性,暂时不予理睬,给孩子造成一个无人相助的环境,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作出让步。事后,当他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要简单而认真地说明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
还建议家长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果孩子任性不吃早饭,不要责骂,也不要威胁,只需饭后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来。孩子饿时,告诉他肚子饿是早晨不吃饭的结果,孩子尝到饿的滋味以后就会按时吃饭了。
我和家长形成这样的共识后,孩子的任性行为一旦出现,也不必太过紧张,关注孩子反抗心理的同时,对孩子的合理行为与要求,既要满足且要鼓励;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则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避免采用强硬手段。
经过一段时间我和家长的沟通,成子睿小朋友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不在喜欢打人了,和小朋友玩的也很开心,不好的习惯也都有了一定的改变,每天都会和我说话,有心事也愿意和我说,小朋友也喜欢和他在一起玩了,都成为了好朋友。
经过3年的幼儿园生活,也成长的非常快,喜欢帮助别人,喜欢和同伴一起玩,性格也变的开朗了,不在孤僻。我和他父母同时见证了他的成长变化,我也非常的高兴,经过我的帮助孩子能有这么大的变化,孩子父母也很高兴,孩子经历了一个成长,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孩子生来是好动的。作为老师我们要多和孩子做游戏,孩子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这就需要老师放开手,给与他们自由发挥潜能的机会。我们要用微笑去感染每一位纯真,善良的孩子,让他们开心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