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喜欢
+1
-1
点赞0


“问题”儿童的帮助策略
塔里木第一幼儿园 张路遥
儿童案例:霖霖现在中班就读,爸爸、妈妈主要是在离家较远的地方工作。培养孩子的重任就交给了她的爷爷、奶奶。奶奶对孩子过于溺爱,给孩子造成了自私、任性、性格孤僻不认真学习的坏习惯。记得她在小班那会,她天天面无表情,开口就说脏话,动不动就伸手就打小朋友,在家面对奶奶也是不客气的动手。现在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长辈、老师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对父母、师长的劳动付出缺乏感恩之情,这都是由于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造成的。
一、解决的方法
(一)了解孩子心理,开启心灵之窗
了解孩子心理和孩子交朋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当我看到霖霖骂奶奶,说脏话,伸手就打小朋友时。我没有责怪她,而是耐心的问她,霖霖你为什么骂奶奶,她说奶奶给我擦屁股时把我弄疼了。我说:“老师不是教你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她似乎明白了什么,眨着小眼睛望着我不说话。我抓住这个机会,把她平日里的不良行为都说给她听,一边说她的不良行为,一边讲小燕子、小乌鸦怎样捉食给妈妈吃,来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我班里的某某小朋友是怎样感恩父母、怎样感恩老师的,通过一个个感恩的小故事,使孩子的心灵慢慢的发生了变化,逐渐向好的方面发展。
(二)和家长谈心,从源头解决问题
首先,要让家长明白,过于溺爱孩子会对他们的自身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会形成自私、任性、性格孤僻、易发脾气、不遵守、没有公德、不认真学习、缺乏感恩之心。溺爱会造成孩子一点挫折也不能忍受。我们做家长的要培养孩子从小,让他们学会感恩,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父母、尊重老师、尊重他人,因为,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因此,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具有感恩的心是社会对他们的希望和要求,才能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然后,要求家长教会孩子,说一句感谢老师、父母亲的心里话;为父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为妈妈洗一次碗,帮忙打扫房间,与父母一起做饭,唱一支歌给父母听。发奋学习,父母亲一个心愿----做一名好孩子等活动,让孩子了解父母、老师的辛苦劳动。
(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
我认为生活点滴都可进行感恩教育。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无形的渗透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工作态度等都潜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所以每一位教师要示范导行成为孩子学习的楷模。用感恩的事迹来唤起孩子的感恩之心。天长日久,报答恩情这颗美丽的种子就会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多措并举、及时矫治
1.采取游戏活动进行矫正。针对霖霖的情况,我在班上设计了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霖霖提高认识,积极协调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减少任性行为的发生。
2.实行短时间“冷处理”。有时候,老师有必要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故意忽略,特别是对容易冲动的霖霖,必要时可以实行短时间的“冷处理”。
3.抓住时机,及时鼓励。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日常生活中有价值的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
4.创设适宜环境进行疏导。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幼儿在家、在园、在社会都能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密切配。因此我与家长商议在家里设置一个“美工区”,提供彩笔、剪刀、颜料及各种结构的拼插玩具。让其尽情的施展,然后家长给予鼓励。这既是一种心理疏导又是一种注意力的转移。同时,以榜样示范、强化霖霖的正确行为。要求霖霖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错误要事先了解原因,不要用打骂来解决问题,教会他正确解决冲突的办法和技能。引导与她人相处时要和气,有礼貌。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矫治,霖霖的任性行为减少了,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她能高高兴兴的来幼儿园了,活动中情绪稳定了,对妈妈的要求也減少了,变得爱画画,有耐心。懂得与同伴友好地玩。懂得遵守规则,不随意动手打人,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同伴对她也很认可,交了很多的好朋友。这不断促使她努力控制自己不良行为,使其完全消除任性行为,尚需幼儿园、家庭协同努力,循循善诱,逐步实现。霖霖小朋友定会成为一个天真活泼全面发展人见人爱的好孩子。
总之,对待任性、脾气暴躁等不良个性特征的幼儿,仅在幼儿园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要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我们应该与家长多沟通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养观念,要求家长密切配合幼儿园,达成共识,使幼儿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延续和巩固。